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龙学始末绍熙三年九月 南宋 · 祖行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一三、《龙学文集》卷末
公讳无择字择之蔡州人
王父尚书吏部侍郎讳岳父银青光禄大夫讳士安
宝元元年进士第三人及第,授承奉郎通判齐州
年馀召试,充直史馆
次知南康军海州,迁秘书丞广南东路,徙荆湖北路,皆为提点刑狱
太常博士,直集贤院,改广东转运使
时广源州蛮入寇,陷岭外数州,公提兵剿逐。
未几移典袁州
自庆历诏天下立学,十年间徒为文具,无命教之实。
公下车,首建学宫,置师生,郡国弦诵之风,由此始盛。
召除同修起居注,时封孔子四十七代孙宣愿为文宣公,公言:「前代所封,在汉、魏曰『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藻圣』,北齐曰『恭圣』,唐初曰『褒圣』。
开元中孔子文宣王,遂封其后为文宣公,是以祖谥而加后嗣,非礼也」。
于是下近臣议,改为衍圣公
奉使契丹,回数月,出知陕府湖北转运使
入为中书舍人,兼宗正寺修玉牒官判太府寺
嘉祐六年,富相奏举天下遗材,诏从。
王拱辰尹洛,荐邵雍仁宗命公行词,次后公与宰相英充复荐之。
嘉祐八年,假右谏议大夫,充英宗即位契丹皇太后国信使
还见对,以御书御篆四朝宝字赐之。
仁宗虞主至自山陵,英宗迎至集英殿,公与谏官司马君实奏请亲虞,下礼院详议以闻。
治平元年,献《皇极箴》,司马君实献《战国通志》,并赐诏奖之。
二年,纠察在京刑狱,迁左谏议大夫,加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七月,进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其后出知郑、杭二州。
神宗知通银台司
初,词臣作诰命,许受润笔物。
王安石与公同知制诰,公为先进,安石辞一家所馈,以其物置舍人院梁上。
安石忧去,公性端毅,以安石沽矫虚名,取为公用。
安石闻而怒之。
安石出使江东,多招士谤,公作书驰报,可谓忠言。
安石答书,其怒益甚。
至是安石当国,密谕监司求公守杭之事。
监司承风旨,采以妄言,闻于朝廷,乃遣御史王子韶按治,终无所得。
子韶安石意,诬以送宾客酒三百小瓶,苏颂、郑獬、御史张戬等皆上疏,力言其不可。
是时公年六十,不幸值安石专政,司马君实坚辞求出,公慨然乞分司提举西京御史台
文潞公、富韩公、司马温公数君子为真率会,洛中谓之九老。
分司十馀载,神宗厌薄安石,出于外。
元丰六年,复起公典藩,赐玉带。
方大用,公卒矣,时元丰八年正月十五日,士论惜之。
公为人好义,笃于师友。
少从孙复学经术,从穆修为古文,两人死,力求其遗本汇次之,传于世。
以言语政事为时名臣,概见于史册。
公平生所作文甚多,自两经兵革之后,家藏并收拾止得十之二三。
今集为十卷,名曰《焕斗集》,盖取公出知陕府日,欧阳永叔饯行诗有曰「西州政事蔼风谣,右掖文章焕星斗」故也。
又有名臣贤士诗与文两卷附之。
公之叔祖讳𡵒,为神仙;
士衡,为状元、紫微;
弟讳无颇,为福建路提刑,亦有传记、敕书与文。
其侄惟有资州太守德恭者,诗三首,又作四卷,亦附之。
公之妻参政王举正长女,连袂梅尧臣、韩绎、李复圭、范子开
绍熙三年九月吉日,曾孙承直郎特添差袁州军事判官仍釐务范阳祖行顿首再拜谨题。
唐子方林夫送行诗章表跋尾绍兴五年八月1135年8月18日 宋 · 李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一、《梁溪集》卷一六三 创作地点:福建省福州市
窃观唐质肃公论潞公灯毬锦事,有以见当时士风,何其忠厚之至也。
夫大臣邀宠,进不以正,台谏论列,乃其职也。
人主未察,震怒窜贬,亦理之常,而在廷之臣中执法王举正史官蔡襄,皆抗疏直前以营救之;
能文如梅尧臣、李师中之流,又作为歌诗,叙述叹赏,以激义夫之气。
天子悔悟,卒行其言,不旋踵徙内地,召还复用。
呜呼,兹非士风忠厚而盛德之事耶?
其后谏院公亦论荆公,于熙宁间触权臣怒,谪官岭海,当时名士以诗送行者,虽不乏人,而营救之风则亡矣。
一斥不复,卒使抱义纳忠之臣流落以死。
其视嘉祐,得无愧乎!
至元符中道乡邹公以论椒房事远窜,则饯送者悉置典宪,中丞安敦弹奏犹以为轻,望其据义以争难矣,谁复敢以诗章指时事而揄扬其美哉?
兹风一扇,士气颓靡,习熟见闻,以钳口结舌为当然,任言责者不过抉摘细故以塞责,随时俯仰以为进身之资,其视朝廷阙失,不啻如越人视秦人之肥瘠。
甚者至颠倒是非,变乱白黑,以惑人主之聪明,其肯长虑却顾为防微杜渐之计邪?
燕山之役,廷臣至无一人言者,职此之故。
驯致祸变,至今为梗,非无自而然也。
由是言之,祖宗谨择台谏,使之敢言,以举绳愆纠缪之职;
涵养士风,使之忠厚,以尽激浊扬清之义,岂非制治保邦之要道欤?
唐氏父子继论时宰于权宠方隆之日,面折廷争,无所顾避,使名节之美萃于一门,可谓贤矣,复用与不复用,固不论也。
然二公之殁,碑志不立。
其族子邵阳太守遵惧岁月之绵远,而前德之堙坠,裒集表章及送行诗等合为一卷,将刻诸石,以垂不朽。
其意岂独贻训后裔,为家世之光哉,使士大夫知前辈风节凛然若此,有补天下多矣,是可嘉也。
绍兴五年岁次乙卯八月十八日武阳李纲伯纪书。
论德宗不能用陆贽 宋 · 綦崇礼
 出处:全宋文卷三六五七、《北海集》卷二二
《唐书》:陆贽翰林,年尚少,以材幸。
天子尝以辈行呼而不名,在奉天朝夕进见。
虽外有宰相主大议,常居中参裁可否,时号「内相」。
尝为帝言:「今盗遍天下,宜痛自咎悔,以感人心」。
奉天所下诏书,虽武人悍卒,无不感动。
议者谓兴元戡难功,虽爪牙宣力,盖有助焉。
及辅政,所言皆剀拂帝短,恳到深切,帝不怿,乃贬忠州别驾
论曰:臣观自昔人主,当倾侧扰攘之中,屈己受言则易;
安平无事之日,虚心纳谏则难。
盖倾侧之时,危亡在前,祸乱已偪,苟有以解其忧而纾其急者,虽讦吾之短,暴吾之非,所不暇恤。
故德宗奉天之难,能于诏令之间以空言为助,而终赖其力。
奈何复国之后,姑息苟安,虽用为相,而言寖不行,追仇弃逐,终身不释。
本其猜忌刻薄,无君人之度故也。
以今观之,其不亡幸哉。
惟我仁祖,圣明齐圣,优于用人,而贤才辈出,如修立朝,孜孜以谏诤为心,跌而复起,视无愧。
学士,当至和嘉祐之际,中外安富,号称太平,而事有阙遗,言之不置。
春日帖子,盖宫禁门户间韨除祈祝之词,异时作者,不过颂德美而歌福禄,以奉至尊燕娱之私而已。
至修之词,乃中含规讽,冀以裨益于燕私之间,区区之中既无所不至,而仁祖识之,为之赏叹。
惟其宽仁大度,不以治安自佚,而虚心听纳,亦无所不至云尔。
回视德宗与之事,其圣愚明闇,与夫治乱之效,则又不辨可知也。
臣尝读修之词而窥其旨,有曰「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劝上以用威断也;
有曰「玉辇经年不游幸,上林花好莫争开」,戒上以节盘游也;
有曰「圣主本无声色惑,宫花不用妒新妆」,讽上以远女色也。
此类非一。
而于温成皇后閤,乃曰:「君王念旧怜遗族,常使无权保厥家」,则又有所谓焉。
是时温成薨,既追册以尊号,上念之不已。
其叔父尧佐本以科举进至三司使,且将用矣,公议未然;
御史中丞王举正留百官班于朝,力谏止之,遂不复用。
故修因是以申讽,而仁祖称叹之乃尔,则言有不从者乎?
君臣上下之间盖无所愧,彼德宗何足以与此!
唐子方林夫送行诗卷 宋 · 张守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九三、《毗陵集》卷一○
唐氏父子皆以论宰相南贬,高名劲节,冠映两朝。
夫潞公之功名,荆公之眷遇,非异时宰相比,而二公廷诤凛然,不少回隐,盖亦一门盛事也。
质肃公上疏,昭陵震怒,召执政示之,公辩论不已。
枢密副使梁适叱下殿,而辞益坚。
潞公逊谢不已,独留,再拜言:「台臣言事,职也,愿不加罪」。
始贬春州别驾,而御史中丞王举正、修起居注蔡襄相继救之,昭陵寻亦悔悟,改英州而罢。
潞公,且遣中使护送曰:「毋令道死」。
不数月,起监郴阳税,寻倅长沙,而复召用矣。
呜呼!
昭陵之听纳,潞公之谢过,祖宗所以致太平者可以概见也。
林夫之论荆公于裕陵委己信任之时,越班叩陛请对,而亟言其非,亦难矣哉!
始贬潮阳别驾,而荆公乃谓唐某素狂,不足深责,遂授大理评事、监广州军资库
其欲薄其罪,仅似潞公,而言则异矣。
时熙宁五年秋,耆旧往往皆去朝廷,莫有出力援之者,卒不复召用,而流落以死,尤可哀也。
林夫之从侄遵以其送行诗、谢表等编次而镵之石,既欲显扬前哲之美,且传示来世,饬稚昧于无穷,则遵之居官行己,必将无愧于其先云。
王太尉送行诗后1098年10月7日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三八、《苏文忠公全集》卷六八、《河东先生集》附录 创作地点:海南省海南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儋州市
杜衍
贾黯
宋敏求
司马光
王安石
苏涣/王畴。
邵亢
元绛
王纯臣
吕夏卿
张瑰/何涉。
仲弓
陈洙
胡恢
王举正
赵槩/张揆。
曾公亮
王圭
王洙
曾公定。
胡宿/范镇。
李复圭
张刍吴几复
范百之。
晁仲衍/石扬休。
李绚
宋敏脩/(右三十三人)丁度。
郭劝
齐廓
马仲甫
令狐挺
施昌言/吕居简。
孙沔
刘瑾
冯浩
黄灏。
韩铎/李师中
辛若渝
李寿朋
刘参
张师中
李先/楚泰。
洪亶。
周延隽
钱延年
解宾王
黄从政/孟询。
阎颙
谢徽。
张孜
吴可几
范宽之/张中庸。
从周/《(右三十三人)送行诗》上下二卷,凡六十有六人。
庆历皇祐间,朝廷号称多士,故光禄卿、赠太尉王公挂冠归江陵,作诗纪行者,多一时之杰。
呜呼,唐虞之际,于斯为盛,非独以见王公取友之端,亦足以知朝廷得士之美也。
柳宗元记其先友六十七人于墓碑之阴,考之于史,卓然知名者盖二十人。
宗元曰:「先君之所友,天下之善士举集焉」。
余于王公亦云。
元符元年十月初七日
仁宗皇帝御飞白记1073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六七、《苏文忠公全集》卷一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一四、《山堂考索》卷三三、《锦绣万花谷》续集卷一、《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后集卷一、《玉海》卷三四、《文编》卷五五、《文章辨体汇选》卷六○八、《三续古文奇赏》卷一五、《八代文钞》第二十八册、《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三、《古今图书集成》皇极典卷二三九 创作地点:江苏省苏州市
问世之治乱,必观其人。
问人之贤不肖,必以世考之。
《孟子》曰:「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合抱之木,不生于步仞之丘;
千金之子,不出于三家之市。
臣尝逮事仁宗皇帝,其愚不足以测知圣德之所至,独私窃览观四十馀年之间,左右前后之人,其大者固已光明俊伟,深厚雄杰,不可窥较。
而其小者,犹能敦朴恺悌,靖恭持重,号称长者。
当是之时,天人和同,上下驩心。
才智不用而道德有馀,功业难名而福禄无穷。
升遐以来十有二年,若臣若子,罔有内外,下至深山穷谷老妇稚子,外薄四海裔夷君长,见当时之人,闻当时之事,未有不流涕稽首者也。
此岂独上之泽欤?
在廷者,与有力焉。
太子少傅安简王公讳举正,臣不及见其人矣,而识其为人。
其流风遗俗可得而称者,以世考之也。
熙宁六年冬,以事至姑苏,其子诲出庆历中所赐公端敏字二飞白笔一以示臣,且请臣记之,将刻石而传诸世。
臣官在太常,职在太史,于法得书。
且以为抱乌号之弓,不若藏此笔;
曲阜之履,不若传此书;
考追蠡以论音声,不若推点画以究观其所之意;
存昌歜以追嗜好,不若因褒贬以想见其所与之人。
或藏于名山,或流于四方,凡见此者,皆当耸然而作,如望旄头之尘,而听属车之音,相与勉为忠厚而耻为浮薄,或由此也夫。
范景仁墓志铭1086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九九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一四、《皇朝文鉴》卷一四三、《名臣碑传琬琰集》中卷一八、《容斋三笔》卷五、《群书考索》前一集卷五○、《文章正宗》续集卷九、《翰苑新书》前集卷六七、《秘笈新书》卷一二、《三续古文奇赏》卷二四、《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二二六、嘉庆《华阳县志》卷三九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熙宁元丰间,士大夫论天下贤者,必曰君实、景仁。
其道德风流,足以师表当世
其议论可否,足以荣辱天下。
二公盖相得欢甚,皆自以为莫及,曰:「吾与子生同志,死当同传」。
而天下之人亦无敢优劣之者。
二公既约更相为传,而后死者则志其墓。
君实为《景仁传》,其略曰:「吕献可之先见,景仁之勇决,皆予所不及也」。
轼幸得游二公间,知其平生为详,盖其用舍大节,皆不谋而同。
仁宗时论立皇嗣英宗时濮安懿王称号,神宗时论新法,其言若出一人,相先后如左右手。
君实常谓人曰:「吾与景仁兄弟也,但姓不同耳」。
然至于论钟律,则反复相非,终身不能相一。
君子是以知二公非茍同者。
君实之没,轼既状其行事以授景仁景仁志其墓,而轼表其墓道。
景仁之墓,其子孙皆以为君实既没,非子谁当志之,且吾先君子之益友也,其可以辞!
公姓范氏,讳镇字景仁
其先自长安,六世祖隆,始葬成都之华阳
曾祖讳昌祐,妣索氏。
祖讳昌,妣张氏。
累世皆不仕。
考讳度,赠开府仪同三司
妣李氏,赠荥国太夫人,庞氏,赠昌国太夫人
开府以文艺节行,为蜀守张咏所知。
有子三人。
长曰镃,终陇城
次曰锴,终卫尉寺丞
公其季也。
四岁而孤,从二兄为学。
薛奎守蜀,道遇镃,求士可客者,镃以公对。
公时年十八,与语奇之,曰:「大范恐不寿,其季廊庙人也」。
还朝与公俱。
或问入蜀所得,曰:「得一伟人,当以文学名于世」。
时故相宋庠与弟祁名重一时,见公称之,祁与为布衣交。
由是名动场屋,举进士,为礼部第一。
故事,殿廷唱第过三人,则礼部第一人者必越次抗声自陈,因擢置上第。
公不肯自言,至第七十九人乃出拜,退就列,无一言。
廷中皆异之。
释褐为新安主簿
宋绶留守西京,召置国子监,使教诸生
秩满,又荐诸朝,为东监直讲
参知政事王举正荐,召试学士院,除馆阁校勘,充编脩《唐书》官。
当迁校理
宰相庞籍言公有异材,恬于进取,特除直秘阁,为开封府推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兼管句国子监
上疏论民力困弊,请约祖宗以来官吏兵数,酌取其中为定制,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
又言:「古者冢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盐铁转运,或判户部度支,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中书枢密通知兵民财利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
温成皇后
太常议礼,前谓之园,后谓之园陵。
宰相刘沆前为监护使,后为园陵使
公言:「尝闻法吏舞法矣,未闻礼官舞礼也。
请诘问前后议异同状」。
又请罢焚瘗锦绣珠玉以纾国用,从之。
时有敕,凡内降不如律令者,令中书枢密院及所属执奏。
未及一月,而内臣无故改官者,一日至五六人。
公乞正大臣被诏故违不执奏之罪。
石全斌以护温成葬,除观察使
凡治葬事者,皆迁两官。
公言章献、章懿、章惠三太后之葬,推恩皆无此比,乞追还全斌等告敕。
文彦博、富弼入相,百官郊迎,时两制不得诣宰相居第,百官不得间见。
公言隆之以虚礼,不若开之以至诚,乞罢郊迎而除谒禁,以通天下之情。
议减任子及每岁取士,皆公发之。
又乞令宗室属疏者补外官。
仁宗曰:「卿言是也,顾恐天下谓朕不能睦族耳」。
公曰:「陛下甄别其贤者显用之,不没其能,乃所以睦族也」。
虽不行,至熙宁初,卒如公言。
仁宗性宽容,言事者务讦以为名。
或诬人阴私。
公独引大体,略细故。
陈执中为相。
公尝论其无学术,非宰相器。
执中嬖妾笞杀婢,御史劾奏,欲逐去之。
公言:「今阴阳不和,财匮民困,盗贼滋炽,狱犴充斥,执中当任其咎。
闺门之私,非所以责宰相」。
识者韪之。
仁宗即位三十五年,未有继嗣。
嘉祐初得疾,中外危恐,不知所为。
公独奋曰:「天下事尚有大于此者乎」?
即上疏曰:「太祖舍其子而立太宗,此天下之大公也。
周王既薨,真宗室子养之宫中,此天下之大虑也。
愿陛下以太祖之心,行真宗故事,择宗室贤者,异其礼物,而试之政事,以系天下心」。
章累上,不报。
因阖门请罪。
会有星变,其占为急兵。
公言:「国本未立,若变起仓卒,祸不可以前料,兵孰急于此者乎?
今陛下得臣疏,不以留中而付中书,是欲使大臣奉行也。
臣两至中书,大臣皆设辞以拒臣,是陛下欲为社稷计,而大臣不欲也。
臣窃原其意,特恐行之而陛下中变耳。
中变之祸不过于死,而国本不立,万一有如天象所告急兵之忧,则其祸岂独一死而已哉!
夫中变之祸,死而无愧,急兵之忧,死且有罪,愿以此示大臣,使自择而审处焉」。
闻者为之股栗。
除兼侍御史知杂事
公以言不从,固辞不受。
执政谓公,上之不豫,大臣尝建此策矣,今间言已入,为之甚难。
公复移书执政曰:「事当论其是非,不当问其难易。
速则济,缓则不及,此圣贤所以贵机会也。
诸公言今日难于前日,安知他日不难于今日乎」?
凡见上,面陈者三。
公泣上亦泣,曰:「朕知卿忠,卿言是也。
当更俟三二年」。
凡章十九上,待罪百馀日,须发为白,朝廷不能夺。
乃罢知谏院,改集贤殿修撰判流内铨修起居注,除知制诰
公虽罢言职,而无岁不言储嗣事。
仁宗春秋益高,每因事及之,冀以感动上心。
及为知制诰,正谢上殿,面论之曰:「陛下许臣今复三年矣,愿早定大计」。
明年,又因袷享献赋以讽。
其后韩琦卒定策立英宗
翰林学士史馆修撰,改右谏议大夫
英宗即位,迁给事中,充仁宗山陵礼仪使
坐误迁宰臣官,改翰林侍读学士,复为翰林学士
中书奏请追尊濮安懿王,下两制议,以为宜称皇伯,高官大国,极其尊荣,非执政意,更下尚书省集议。
已而台谏争言其不可,乃下诏罢议,令礼官检详典礼以闻。
公时判太常寺,率礼官上言:「汉宣帝于昭帝为孙,光武平帝为祖,则其父容可以称皇考,然议者犹非之,谓其以小宗而合大宗之统也。
今陛下既考仁宗,又考濮安懿王,则其失非特汉宣、光武之比矣。
凡称帝若皇若皇考,立寝庙,论昭穆,皆非是」。
于是具列仪礼及汉儒论议、魏明诏为五篇奏之。
翰林侍读学士出知陈州
陈饥,公至三日,发库廪三万贯石,以贷不及奏,监司绳之急,公上书自劾,诏原之。
是岁大熟,所贷悉还,陈人至今思之。
神宗即位,迁礼部侍郎,召还,复为翰林学士侍读群牧使、句当三班院知通银台司
公言:「故事,门下封駮制敕,省审章奏,纠举违滞,著于所授敕,其后刊去,故职寖废,请复之,使知所守」。
从之。
纠察在京刑狱
王安石为政,始变更法令,改常平为青苗法。
公上疏曰:「常平之法,始于汉之盛时,视谷贵贱发敛,以便农末,最为近古,不可改。
而青苗行于唐之衰乱,不足法。
且陛下疾富民之多取而少取之,此正百步与五十步之间耳。
今有二人坐市贸易,一人下其直以相倾夺,则人皆知恶之,其可以朝廷而行市道之所恶乎」!
疏三上,不报。
迩英阁进读,与吕惠卿争论上前,因论旧法预买䌷绢亦青苗之比。
公曰:「预买亦敝法也。
若陛下躬节俭,府库有馀,当并预买去之,奈何更以为比乎」?
韩琦上疏,极论新法之害,安石使送条例司疏駮之。
谏官李常乞罢青苗钱,安石令常分析,公皆封还其诏书。
诏五下,公执如初。
司马光枢密副使
以所言不行,不敢就职,诏许辞免,公再封还之。
上知公不可夺,以诏直付,不由门下。
公奏:「由臣不才,使陛下废法,有司失职,乞解银台司」。
许之。
会有诏举谏官,公以轼应诏,而御史知杂谢景温弹奏轼罪。
公又举孔文仲为贤良。
文仲对策,极论新法之害。
安石怒,罢文仲归故官。
公上疏争之,不报。
时年六十三。
即上言,臣言不行,无颜复立于朝,请致仕。
疏五上,最后指言安石以喜怒赏罚事曰:「陛下有纳谏之资,大臣进拒谏之计,陛下有爱民之性,大臣用残民之术」。
安石大怒,自草制极口诋公,落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
闻者皆为公惧。
公上表谢,其略曰:「虽曰乞身而去,敢忘忧国之心」。
又曰:「望陛下集群议为耳目,以除壅蔽之奸,任老成为腹心,以养和平之福」。
天下闻而壮之。
安石虽诋之深,人更以为荣焉。
公既退居,专以读书赋诗自娱。
客至,辄置酒尽欢。
或劝公称疾杜门。
公曰:「死生祸福,天也。
吾其如天何」!
同天节乞随班上寿,许之。
遂著为令。
久之归蜀。
与亲旧乐饮,赈施其贫者,期年而后还。
轼得罪,下御史台狱,索公与轼往来书疏文字甚急,公犹上书救轼不已。
朝廷有大事,辄言之。
官制行,改正议大夫
今上即位,迁光禄大夫
初,英宗即位,祔仁宗主而迁僖祖
神宗即位,复还僖祖而迁顺祖
公上言:「太祖起宋州有天下,与汉高祖同,僖祖不当复还。
乞下百官议」。
不报。
及上即位,公又言乞迁僖祖,正太祖东向之位。
时年几八十矣。
韩维上言:公「在仁宗朝,首开建储之议,其后大臣继有论奏,先帝追录其言,存没皆推恩,而未尝以语人,人亦莫为言者,虽颜子不伐善,介之推不言禄,不能过也」。
悉以公十九疏上之。
端明殿学士
特诏长子清平县百揆改宣德郎,且起公兼侍读提举中太一宫。
诏语有曰:「西伯善养,二老来归。
汉室卑词,四臣入侍。
为我强起,无或惮勤」。
公固辞不起,天下益高之。
提举嵩山崇福宫
公仲兄之孙祖禹,为著作郎,谒告省公于许。
因复赐诏,及龙茶一合,存问甚厚。
数月,复告老,进银青光禄大夫,再致仕。
初,仁宗李照改定大乐,下王朴乐三律。
皇祐中,又使胡瑗等考正,公与司马光皆与。
公上疏,论律尺之法。
又与往复论难,凡数万言,自以为独得于心。
元丰三年神宗诏公与刘几定乐
公曰:「定乐当先正律」。
上曰:「然。
虽有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公作律尺、龠、合、升、斗、豆、区、釜、斛,欲图上之,又乞访求真以定黄钟。
刘几即用李照乐,加用四清声而奏乐成
诏罢局,赐赉有加。
公谢曰:「此刘几乐也,臣何与焉」。
提举崇福宫,欲造乐献之,自以为嫌,乃先请致仕。
既得谢,请太府铜为之,逾年乃成。
李照乐下一律有奇。
二圣御延和殿,召执政同观,赐诏嘉奖,以乐下太常,诏三省、侍从台阁之臣皆往观焉。
时公已属疾,乐奏三日,而薨。
元祐三年闰十二月癸卯家朔,享年八十一。
讣闻,辍视朝一日,赠右金紫光禄大夫谥曰忠文
公虽以上寿贵显,考终于家,无所憾者,而士大夫惜其以道德事明主,阅三世,皆以刚方难合,故虽用而不尽。
及上即位,求人如不及,厚礼以起公,而公已老,无意于世矣,故闻其丧,哭之皆哀。
公清明坦夷,表里洞达,遇人以诚,恭俭慎默,口不言人过。
及临大节,决大议,色和而语壮,常欲继之以死,虽在万乘前无所屈。
笃于行义,奏补先族人而后子孙,乡人有不克婚葬者,辄为主之,客其家者常十馀人,虽僦居陋巷,席地而坐,饮食必均。
兄镃卒于陇城,无子,闻其有遗腹子在外,公时未仕,徒步求之两蜀间,二年乃得之,曰:「吾兄异于人,体有四乳,是儿亦必然」。
已而果然。
名之曰百常。
以公荫,今为承议郎
公少受学于乡先生庞直温。
直温之子昉卒于京师,公娶其女为孙妇,养其妻子终身。
其学本于六经仁义,口不道佛老申韩异端之说。
其文清丽简远,学者以为师法。
凡三入翰林,知嘉祐二年六年八年治平二年贡举,门生满天下,贵显者不可胜数。
诏脩《唐书》、《仁宗实录》、《玉牒日历类篇》。
凡朝廷有大述作、大议论,未尝不与。
契丹高丽皆知诵公文赋。
少时尝赋「长啸却胡骑」,及奉使契丹,虏相目曰:「此长啸公也」。
其后兄子百禄亦使虏,虏首问公安否。
有《文集》一百卷,《谏垣集》十卷,《内制集》三十卷,《外制集》十卷,《正言》三卷,《乐书》三卷,《国朝韵对》三卷,《国朝事始》一卷,《东斋记事》十卷,《刀笔》八卷。
积勋柱国,累封蜀郡开国公食邑加至二千六百户,实封五百户
娶张氏,追封清河郡君
再娶李氏,封长安郡君
子男五人。
长曰燕孙,未名而卒。
次百揆,宣德郎中岳庙
次百嘉,承务郎,先公一年卒。
次百岁,太康主簿,先公六年卒。
次百虑,承务郎
女一人,尝适左司谏吴安诗,复归以卒。
孙男十人。
祖直,襄州司户参军
长社主簿
祖野、祖平,假承务郎
祖封,右承奉郎
祖耕,承务郎
祖淳、祖舒、祖、祖恩。
孙女六人,曾孙女三人。
公晚家于许,许人爱而敬之。
其薨也,里人皆出涕。
元祐四年八月己未,葬于汝之襄城县安乡推贤里,夫人李氏祔。
公始以诗赋为名进士,及为馆阁侍从,以文学称。
虽屡谏争及论储嗣事,朝廷信其忠,然事颇秘,世亦未尽知也。
其后议濮安懿王称号,守礼不回,而名益重。
及论熙宁新法,与王安石、吕惠卿辨论,至废黜不用,然后天下翕然师尊之,无贵贱贤愚,谓之景仁而不敢名,有为不义,必畏公知之。
公既得谢,轼往贺之曰:「公虽退而名益重矣」。
公愀然不乐,曰:「君子言听计从,消患于未萌,使天下阴受其赐,无智名,无勇功,吾独不得为此,命也夫。
使天下受其害,而吾享其名,吾何心哉」!
轼以是愧公。
铭曰:
凡物之生,莫累于名。
人顾趋之,以累为荣。
神人无名,欲知者希。
人顾忧之,以希为悲。
熙宁以来,孰擅兹器?
嗟嗟先生,名所不置。
君实,公在颍昌
皆欲忘民,民不汝忘。
君实既来,遁归于洛。
絷而维之,莫之胜脱。
为天相君,为君牧民。
道远年徂,卒徇以身。
公独坚卧,三诏不起。
遂解天刑,竟以乐死。
世皆谓公,贵身贱名。
孰知其功,圣人之清。
贪夫以廉,懦夫以立。
不尸其功,无丧无得。
君实之用,出而时施。
如彼水火,宁除渴饥。
公虽不用,亦相其行。
如彼山川,出云相望。
蜀人,乃葬于汝。
子孙不忘,尚告来者。
虎丘云岩寺天圣二年六月 北宋 · 王随
 出处:全宋文卷二八一、《吴都文粹》卷八、《姑苏志》卷二九、《吴郡志》卷三二、《吴都法乘》卷一○上之下、道光《苏州府志》卷四二、道光《重修虎邱山志》卷二二、民国《吴县志》卷三八
夫玄黄判质,肇自乎太极;
融结辨位,式分于方域。
凡钟灵秀之气,悉为胜异之壤,图志具载,言不可已。
姑苏吴会剧部,茂苑名封,川涂当闽越之冲,分次应斗牛之宿。
膏田多稼,岁储以之流衍;
云屋比居,风俗于焉富庶。
重湖之缥缈,烟景何穷;
睇百城之纡馀,金刹相望。
虎丘山者,按《吴地记》云,本名海涌山,去吴县西九里二百步,高一百三十尺,周二百一十丈。
《越绝书》曰:吴王阖闾冢在吴县阊门外,名曰虎丘
下池广六十步,水深一丈五尺,铜棺三重,澒池六尺,玉凫之流,扁诸之剑鱼肠三千在焉。
发卒六十万人治之。
三日,白虎居其上,故有兹号。
又世说云:秦皇帝因游海右,自沪渎经此山,欲发坟取宝。
忽有白虎出而拒之,始皇挺剑刺虎,虎奔而隐,因改为虎丘焉。
故上有剑池,或曰秦皇剑池,亦谓之磨剑池
今则长十有三丈,阔馀三寻,其深莫可测矣。
古诗云「剑池无底浸云根」,又云「沉沉剑池水,直上连沧溟」。
后以唐祖庙讳,更为武丘云。
其山又有响师虎泉、陆羽井、真娘墓、生公台
石壁见其鬼诗,林径回其仙驭,诡异之迹,莫可悉述。
云岩寺即晋王氏伯仲珣、珉舍别业以创焉。
始于一山中分两寺,故颜鲁公诗云:「不到东西寺,于今五十」,今则合而为一。
先是,至道中岳牧贰卿魏公庠改为禅刹,延清顺尊者演法主之。
彼美招提,实为绝境。
粉垣回缭,外莫睹其崇峦;
松门郁深,中迥藏于嘉致。
故前贤诗云:「老僧秪怕山移去,日莫先教锁寺门」。
又云:「宿云侵晓去,不待寺门开」。
若乃层轩翼飞,上出云霓;
华殿山屹,旁碍星日。
景物清辉,寮宇岑寂。
千年之鹤多集,四照之花竞拆。
垂组缥缨之彦,靡不登临;
达心了义之人,终焉宴息。
允所谓浙右之壮观、天下之灵迹者矣。
其有古高僧之行乐,诸名公之咏题,编录尽存,羌难备叙。
师用慈,道行明洁,智怀渊廓,自招提宗唱,克奉神君,屡飞翰于云鸾,祈镂文于金石。
愧先圣之叹,辄成章于狂斐;
敩《头陁》之碑,聊寓言于髣髴云尔。
时天圣二年岁次甲子六月八日翰林侍读学士中散大夫、守尚书礼部侍郎同知通进银台司门下封驳事、护军琅琊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九百户、食实封二百户赐紫金鱼袋王随记。
按:嘉靖《浒墅关志》卷一六,嘉靖十六年刊本。
宝文阁待制郑公墓志铭元祐七年八月 北宋 · 范祖禹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五四、《范太史集》卷四三
元祐六年五月宝文阁待制、国子祭酒郑公穆三上表乞骸骨,天子以提举杭州洞霄宫禄之,而不烦以政。
敕过门下,给事中范祖禹奏疏曰:「穆虽年过七十,精力尚彊。
自为布衣,闽中人称『四先生』,穆其一也。
平生历官,多掌学校。
在王府十馀年,持身清谨,未尝有过。
擢居左省,论议不茍;
复为祭酒
多士矜式。
旋观其人,终始无缺。
年耆德茂,力求引去,在穆进退,诚为可荣,而为朝廷计,则可惜也。
古者大夫七十而致仕,人君未□许之,故有不得谢者,则赐之几杖安车,自虞、夏、商、周皆然也。
祭酒为国子师,非藉其筋力趣办职事,正宜用老者为之,不必拘以年。
愿留穆旧职,以示朝廷贵老贪贤之美」。
不报。
太学诸生千馀人以状诣司业,又诣丞相府,请留公,亦不报。
公将行,公卿大夫多为诗以赠之,三学之士皆为诗,空学出祖,供张汴东门外。
三献酒,再拜堂下,学官拜堂上,辞诀而去。
都人观之,叹息曰:「所未见也」!
公至杭州明年正月,告终于皇华馆,年七十有五。
将葬,子璆使人来请铭。
祖禹接公于馆阁,又为僚于左省,实知公者,其何以辞?
乃序而铭之。
公字闳中,其先光州固始人
唐末,高祖王潮所虏入,遂死之,子孙家福州,今为候官人
曾祖讳某。
祖讳某,皆不仕。
考讳某,以公贵,累赠正议大夫
妣曹夫人,以贤孝称于乡党,生公及一兄一妹,尝教之曰:「汝曹当各为世人矩范,乃足吾志」。
追封文城郡太君
公醇懿端谨,出于天资。
始志学,闭门读书,或累月不出,至忘栉沐。
进退容止必以礼,与乡人陈襄、陈烈、周希孟为友,皆力古人,闽中号为「四先生」,天下闻其名,乡闾及四方之士称弟子者以千数。
进士,廷试不第。
正议丧,哀毁尽礼。
既葬,将庐于墓而终焉。
门人族属敦勉,且告以正议遗命,乃复有仕进志。
皇祐中,再至京师,六试于有司,四为第一,登进士末科。
初仕为河南府寿安主簿,诏任满以为国子学官。
寿安不数月,西京留守王举正奏为西监直讲,久之□前诏召为国子监直讲,除编校集贤院书籍
岁满□馆阁校勘,累迁太常博士
乞纳一官,先南郊追封考妣,许之。
集贤校理
求外补,得通判汾州
神宗熙宁三年,召为岐王侍讲
嘉王出阁,改诸王侍讲
王府官犹缺员,陈襄御史知杂事,因进对,言府僚不可不慎择人。
神宗曰:「如郑穆德行,乃宜左右王也」。
公居馆阁三十年,非公事不及执政之门。
在王府一纪,每讲说可为劝戒者,必反覆极陈之,二王深敬礼焉。
元丰三年,请外任,知越州,特迁朝散大夫
至则修校舍,饰先圣像,帅厉学者。
先是,鉴湖以旱乾,民多田于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
既而连年水溢,民逋官租,积至万缗,公悉奏免之。
未满秩,告老,差管勾杭州洞霄宫
上即位,元祐元年,入为国子祭酒
三年,扬王、荆王请为侍讲,罢祭酒,除直集贤院,复入王府。
荆王薨,为扬王翊善
太学诸生上书乞公为师,复除祭酒,兼徐王翊善
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
人曰:「郑公长者,居门下必简静」。
公遇事抗直无所避,士论益多之。
解祭酒,许之。
五年,除宝文阁待制,复为祭酒
公自为直讲祭酒诸生请问,祁寒大暑,必朝服接之;
童子进见,亦以礼迎送。
诸生尊其经术,安其教训,心悦而诚服之,其成就人才为多。
都官郎中张景晟,公妻兄也,将死,遗公白金五百,托其孤。
公曰:「托孤吾所愿,金岂宜有哉」?
归金而恤孤,皆得其所。
先妻陈氏,枢密直学士襄之妹,早卒,追封永福县君
继室张氏,太常丞师雄之女,封同安县君
陈夫人生一男三女。
男曰璆,通州军事推官
女,长适扬子张溥,次幼亡,次适左宣德郎林敷,先公卒。
孙男二人:畯、畛。
女一人。
公之东归也,过广陵,爱其土风淳厚,复迩先世之居,曰:「即此亦吾之故乡也」。
买地筑室于州之积善坊。
及公殁,璆遵遗命,以其年八月某日葬公于江都蜀冈之原。
铭曰:
有宋醇儒,曰郑先生
幼壮及老,惟一以诚。
乡党高其风,天下仰其名。
王府求傅,学者求师。
天子不违,皆以畀之。
惟其道德,众之所资。
有始有终,无愧幽显。
铭公之迹,以劝为善。
乞投进中兴馆阁书目奏淳熙五年三月 南宋 · 陈骙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八一、《南宋馆阁续录》卷四
谨按庆历元年《崇文总目》书成,系是参知政事王举正上。
今来书目成书,欲候缮写毕,于参知政事过局日,一就观阅讫,报本省承受官投进。
太宗草书金龙纨扇 北宋 · 王举正
 出处:全宋文卷四○○
太宗皇帝统临天下,元曰端拱,先臣直西省,尝恩赐御草书金龙纨扇。
谨追琢琬琰,刊摹丕范。
翰林侍读学士王举正记。
按:《东书堂集古法帖》乙一一,明拓本。
其一 北宋 · 谢绛
 押元韵
王貌闲如鹤,黄吟苦似猿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春明退朝录》: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澹,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云云。)
王举正班序奏景祐四年闰四月十九日 北宋 · 张逸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三、《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一六(第二册第一八七九页)
龙图阁待制王举正元知制诰,避亲改授,欲乞立班在上。
其二 北宋 · 李淑
 押元韵
王貌闲知鹤,黄吟苦似猿宋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 《春明退朝录》:天圣中修国史王安简、谢阳夏李邯郸黄唐卿编修官安简神情冲淡,唐卿刻意篇什。谢、李尝戏为句云云。)
乞令王举正立于纶阁班首奏庆历五年四月 北宋 · 王尧臣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五、《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一六(第二册第一八七九页)、《宋会要辑稿补编》卷一一○页
伏睹龙图阁待制王举正再授知制诰
窃以举正向避亲党,今复词职,望依王旦竦例,令举正复在纶阁之首。
请位王举正之下奏皇祐五年十月二日 北宋 · 田况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六、《宋会要辑稿》仪制三之二三(第二册第一八八三页)
窃闻閤门定臣立位在观文殿学士之上。
伏缘高若讷曾任枢密使王举正官是尚书,与前来张尧佐、丁度立位事体不同,望令臣位举正之下。
乞殿门外叙班在王举正之下奏嘉祐二年十一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六
观文殿学士王举正等尝参知政事,请殿门外叙班在举正之下,入殿庭自依名位。
左武卫大将军沂州防禦使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汉东郡公墓志铭(并序 治平四年八月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三、《乐全集》卷三八
平阳懿恭王子十七人,汉东伯仲为第六,母曰崇国夫人王氏,而汉东会稽县太君黄氏所出。
公讳宗回字晞圣
生九岁赐名,授官右侍禁
景祐中,会朝廷以环卫宗子,于是以东头供奉官左千牛卫将军
累迁至左武卫大将军沂州防禦使
年五十以疾终,时治平三年二月戊申也。
讣闻,辍朝一日,告赠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追封汉东郡公
四月乙酉,权厝于奉先资福佛舍。
四年八月癸酉,从英宗龙驾往祔先王之茔。
累阶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兼官御史大夫,勋上柱国,爵开国公食邑三千七百户,真食七百户。
汉东仪度峻整,好学隶书,晓音律,善骑射
平居寡言庄色,俨如也。
有至性,年十一丧平阳号踊不自胜,若成人者。
会稽殁,毁慕癯瘠,宗族称其孝。
晚年笃信释法,不以世累萦其心。
宾祭内外之事,属于其配,忘怀委顺,以游乎方之外。
夫音伎之乐,玩巧之好,乃富贵之地,耳目之所常湛没者;
是之弗由,而独远离苦集之途,庶几真常之境。
推其所尚,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于为善而已。
夫人陇西郡李氏,克勤内则,恭顺宜家,公之所以得不为尘事所婴,以夫人干家之蛊,有馀裕也。
子二人:仲革、仲洽,并以将军雅州昌州刺史,皆端固修立。
女三人:长适右侍禁彦明,次适左侍禁倪良嗣,次尚幼。
孙三人:士纵,右千牛卫将军
士凭、士钲,并皆右监门率府率
孙女八人,俱幼。
铭曰:
孝哉汉东,至性天得。
永怀二人,哀哀罔极。
薄诸可欲,忘怀世累。
将超于彼,自归觉地。
知此如幻,孰为延促?
往从先王,维嵩之麓。
王举正范仲淹等劄子庆历三年1043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九、《欧阳文忠公集》卷九八、《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三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见朝廷擢用韩琦、范仲淹为枢密副使,万口欢呼,皆谓陛下得人矣。
韩琦禀性忠鲠,遇事不避,若在枢府,必能举职,不须更藉仲淹
仲淹者,素有大材,天下之人皆许其有宰辅之业,外议皆谓在朝之臣忌仲淹材名者甚众。
陛下既能不惑众说,出于独断而用之,是深知其可用矣,可惜不令大用。
枢府只掌兵戎,中书乃是天下根本,万事无不总治。
伏望陛下且令韩琦枢府,移仲淹中书,使得参预大政。
况今参知政事王举正,最号不才,久居柄用,柔懦不能晓事,缄默无所建明,且可罢之,以避贤路。
或未欲罢,亦可且令与仲淹对换。
当今四方多事,二虏交侵,正是急于用人之际。
凡不堪大用者去之,乃叶天下公论,不必待其作过,亦不须俟其自退也。
况若令与仲淹对换,则于举正不离两府,全无所损。
伏望陛下思国家安危大计,不必顾惜不材之人,使妨占贤路。
如允臣所请,即乞留中,特出圣断指挥
或尚未欲施行,即乞降付中书令举正自量材业优劣何如仲淹,若实不如,即须自求引避,以副中外公议。
取进止。
江宁府句容县尚书兵部员外郎王公墓志铭1044年9月2日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一 创作地点: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王氏世家开封陈留通许镇,咸平中,分通许咸平县,故王氏今为开封咸平人
公讳谋,字某
曾祖讳丕,祖讳祚,父讳锐,世以资雄里中,不乐仕宦而好施其有以赒人之急。
及公而资益衰,乃叹曰:「吾闻施于为政,其利可以赒天下,资安足道哉」!
乃慨然以孔氏《尚书》举于有司,累不中,因就他选,曰:「可以为政,何择焉」?
初任莱州莱阳主簿,会令坐事解去,公署令事,告其民曰:「令欲为法简而利民博者当何为?
去其甚恶可也」。
乃缚故吏唐权,条其宿恶上于州,杖其脊而还之。
县之奸豪,皆歛色屏气,指权相戒不可犯公法。
公曰:「使我为令期年,不独善人不惧恶人,可使恶人为善也」。
已而河决东平,公部县丁夫数千,召权署队长,权喜曰:「公许我自新矣」。
卒以丁夫治河为诸县最。
婺州兰溪陈州项城主簿,会岁旱蝗,州守风吏按田者言旱不为灾,公与守争至三四,民得复,乃已。
颍州司法参军,州民药氏为盗,会赦,出入里闾,操弓矢,为民害。
有朱氏者,募客二人谋杀之,法当死。
公曰:「为法所以辅善而禁恶也,今杀良民为恶盗报仇,岂法意邪」?
乃状列之,朱氏得减死。
华州司法,迁苏州之吴江江宁句容县令,遂老于京师
以某年某月某日卒于家,享年六十有九。
公好学善书,喜宾客,务赒人缓急。
而为性宽静沈默,左右丞史有不如意,未尝笞责,诸子问之,则曰:「刑法岂为喜怒设邪」?
公初娶赵氏,永安郡太君
后娶李氏,陈留郡太君
子男十人,二早卒。
女二人,一卒于家,一适朱氏。
庆历四年九月庚申,葬于开封尉氏蒋成乡柏子原之新茔。
于其葬也,长子拱璧,右侍禁
拱之左班殿直
次拱德,卫州获嘉县
次拱安,右班殿直
次拱己,守将作监主簿
次拱式,尉氏县
次拱辰,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次拱著,歙州司户参军
中丞之贵,累赠尚书兵部员外郎
将葬,中丞君泣而语其伯仲曰:「吾家通许,世有阴德于人而无兴者,至吾先君不有于其躬而以贻后世。
小子不佞,幸得备员御史府,进退大夫之后。
小子何有焉?
然惧乎后世徒见王氏之兴,而不知吾世积渐之所以来者若此,其可无铭」?
乃来求铭。
铭曰:
公世以资,施德于人。
至公资衰,乃施于官。
有子之一,足大公门。
矧公多子,多子多孙。
惟彼世德,如流有源。
其来者远,愈积益蕃。
铭昭其昧,以永厥存(《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七。又见嘉靖《尉氏县志》卷五,康熙开封府志》卷三八。)
「沈默」下原校:「一有『及于吏事,敢于所为,不屈其守」』。